这位84岁的老爷子,是个医生,虽已从医半个多世纪,现在仍在坐堂问诊,一坐就是半天;他又痴迷书法,一头扎进去,越陷越深,办过两次书法展,出了七本书,第八本即将面世;他还是位“健身教练”,自创一套保健操,老少皆宜,很多人听了他的讲座,连说有用…… “退而不休”,是许立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84岁的老爷子,哪儿来的好劲道?许立泡上一杯枸杞西洋参,同我们慢慢道来。 两句话,影响我一辈子 今年11月9日,许立过完第84个生日。回望这84个年头,他可以说是悲喜交集,感慨不已。 江阴篁村,许立的老家,那边与常州交界,“差不多就是现在中华恐龙园的旁边”。不过儿时的家,可不比现在,穷,是肯定的,此外还有痛。“小时候因为霍乱,三天内二哥、小弟、小妹相继去世。我虽然身体也不是很好,但总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妈妈说不是不给我上,是家里真的没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学费。”许立的小学,是在断断续续中念完的。念完小学,经一个姑姑介绍,他进了常州武进的一所中学,那里可以为他减免一部分学费。不过他还是差点没念完。有一回,眼看要期末考试了,他却因欠缴了三个学期的学费,要被取消考试资格。“人家在教室里开始考试了,我站在外面哭,有个老师看见了,帮我把名字报上去了,学费由他用工资垫。”那时三个学期的学费,是一担四斗米,“差不多一两百斤”,不是个小数目。许立至今记得那位老师姓赵,浙江温州人。在初中毕业五十年后,许立多方打听,找到了那位赵老师,还专门去拜访过他。 初中毕业,许立已17岁,他选择了参军,参军是不需要学费的。经过严格的体检等,许立加入了海军,先到南京的预科学校,经过选拔,再到大连的第一海军学校。在海军学校,许立被安排进了物理实验室。在那里,有一句话,影响了他一生。 “那是和我同住一幢楼的一位姓陈的老师说的话。他说‘就算再忙,每天都要学些新的东西,不然24小时就白过了’,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想想自己一个穷苦的农村娃走到这一步不容易,要珍惜,于是,他利用空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由此,每天“学点东西”的习惯,许立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自学高中课程后,许立有过两次报考经历。一次是报考大连的第二海军学校,他选择了造船、内燃机和电机三个专业,而且考得不错,但最终被“刷下来了”。许立了解到,是他曾因膝关节酸痛,有过两次就诊记录,当时被诊断成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等他自己做了医生,才确定那是一次“误诊”。 还有一次是报考原大连工学院,因时间仓促,复习不对路,最终落榜。许立复员返乡,受村支书邀请,帮助开办民办中学,村支书当校长,他当副校长。可眼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学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文教部门把这所民办学校与农业学校合并了。许立回到家埋头复习,打算参加全国高考。 高考报名,许立花了24个小时。那天凌晨4点,他从家里出发,带上妈妈做的10个糯米糕,先去公社开证明,再去县教育局开“以同等学历同意报考”的证明,然后到无锡火车站乘坐火车,赶到苏州的原江苏师范学院时,已是下午4点多。“那时受理报名的人说来不及了,填表格得好长时间,让我明天再去。我说我全部填苏州医学院,能很快填完的,结果赶在半小时内全填完了。”报名结束,许立原路返回,回到家时,已是凌晨4点,看到妈妈守在家门口,在等着他。 高考很顺利,许立考上了苏州医学院。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去田地里找父亲,说以后他不能为家里做事,父母要辛苦点了。父亲说:“你前途要紧,我苦一点不要紧。”这句很朴实的话,许立一直记得,“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 人活着,就要多做点事 正因父亲的那句话,许立很珍惜时光,一点都不愿浪费。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一个月,许立带着上海军学校时的衣服和被子到医学院报到。入校后他担任学习股长,之后又任副班长。在学习上,许立自有方法,一是“看书三部曲”,“拿到一本书,先全部看一遍,了解个大概;再抓各个部分的重点;最后再克服各个难点”;还有一种“三步回忆法”,即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将课上的内容回忆一遍,晚上将当天学习的内容回忆一遍,周日将一周学习的内容回忆一遍,既复习了功课,又锻炼了记忆力。 从医学院毕业,许立以优异成绩留校,医院,即现在的医院。成为医生后,许立开的第一刀,与血吸虫有关。那一年,他工作不满五年,与学生们组成“开门办学”医疗队到昆山锦溪卫生院工作,接到一位病人,那是典型的血吸虫病,且病情危急,急需手术。但因当时刮着七级大风,天气条件恶劣,病人转运困难,最终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由许立主刀完成了手术,病人转危为安。 投身工作,许立主要是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行医大半辈子,他已不记得到底医治了多少人,只不过走上街头,走到田间,身旁冷不丁地会有人说一句“啊,这不是许医生吗?您好啊”——又有人认出他了;在讲台上,他从助教做起,做到讲师,又成为副教授、教授,已是桃李芬芳,医院巡回教学,常有年轻同行来到面前,毕恭毕敬地问他是否还记得自己——不用说,又一个当年教过的学生。 时光流转,如今许立已退休近20年,每周三的上午,医院坐堂,诊室前找他求医的人依旧是那么多。医院对许立的个人简介,虽寥寥数语,却是干货满满:从事医疗、教学、研究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经验。硕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华骨科》《小儿外科》《中华创伤关节》《江苏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研究奖10多项。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脊柱学组秘书长,苏州市中西医结合疼痛学会副主任,苏大附一院骨科副主任,急诊科主任,现任中华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副主任委员,疼痛科副主任。此外,他一直致力于参加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集体)。 近两年,一套“立氏保健操”在苏城不少办公楼里流传,不用说,又和许立有关。“这些年门诊上来了好多病人,腰痛、背心痛、脖子痛,问下来,大多和长时间用电脑有关。”许立开始琢磨——这些上班族确实忙,常用的健身操受时间、空间限制,未必可用,有没有一种能随时做又易上手的保健操,可以帮助他们缓解这些职业病?带着问题,许立开始找答案,围绕“简单易学、安全易行、老少皆宜、不需设备、效果很好”这个目标,创出了“立氏保健操”。这套保健操,对着办公桌就可开练,随时可开始,随时可结束,不少试过的人说“果真有用”,还会继续练。 为了把保健操教给更多人,许立拿出一卷宣纸,提支毛笔,花个把小时,画了一张纸质版的“PPT”,带着这“PPT”,他已连续开了好几堂课,“听课的有老年人,也有上班族,还打算到学校里讲讲,让孩子们也练练,对身体好”。 劲道足,有中点无终点 简短地回顾完80多年时光,给杯中的枸杞西洋参续上水,许立转身取出自己80岁坐门诊时拍的照片,问记者:“那时候的我看着是不是比现在要老一点?”他还真是不服老。 他的驾驶证,是69岁时决定考的,“飞机这辈子是开不了了,汽车还是能开开的”。那一年,他去驾校报名,苏州好多驾校一听他的年龄,不敢收,他只好去外地考,顺利拿了驾驶证。医院坐诊,都是自己开车,偶尔他还会出去自驾游一番。 不止学车,从零开始的,还有书法。许立儿时上学用毛笔,曾被上了半年私塾的父亲“嘲笑”过字写得“像螃蟹爬”。退休后,有一回他去逛新华书店,随手翻到一本自学小篆的教材,“发现那字太漂亮了,我决定研究一下”。二话不说,他买了教材回家,花两三周时间掌握了书中的要点,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是看到篆体字,就立马记下来,积累了厚厚几本“原始资料”,一有时间,就拿出钢笔,照着练笔顺,找感觉,再用毛笔临帖,临了一本又一本。 痴迷书法近20年,很难说许立是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了。在他床头,有个近两米高的书架,架子上满满当当全是他的书法作品。这些年,由他的作品汇成的集册,已有七本,包括《毛泽东诗词篆体书法作品集》《许立临毛泽东书法》《许立篆书唐诗三百首》《许立篆书宋词三百首》《许立篆书元曲三百首》等。前不久,他的第八本作品集完成定稿,即将出版。 闲聊时,记者说许立有点像美国的“摩西奶奶”,她77岁自学画画,一生积极乐观,很多人从她身上看到“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深受鼓励。许立听了“哈哈哈”笑。“父母给了我生命,国家培养了我,一辈子可不能白活。人来到世上,都会踩上一个脚印,我只希望踩得深一点。”所以,他保持着这个节奏。那么,他做的这些事,有没有个头?他说,或许有中点,但还没看到终点。(苏报融媒记者叶永春文/图) 责任编辑:李俊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24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