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m.39.net/news/a_9362119.html

编者按

年7月,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成为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里程碑。5年来,中国科协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组织和群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5周年之际,“科协改革进行时”推出“落实群团会议精神”特别栏目,重温总书记要求,生动展现近年来包括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内的科协系统改革创新实践,强化新时代科技群团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科协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的平台化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入市场机制,强化绩效考核,政府从前台转到后台,从主导者变成撮合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拓宽了科技合作的视野和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产学研对接的精准度,从而缩短了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时间和距离,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资源、小中心服务大产业”的良好成效,为助力武进创新生态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背景

武进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西北部,总面积.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万,工业经济发达,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民营经济所占份额在80%以上。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成长,如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如何帮助企业引进技术与人才,武进一直在探索。武进区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目标,如何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结合成为关键。武进区尝试改革创新,在不增加财政压力的情况下建立产学研联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新平台。

主要做法

(一)探索过程

武进区委、区政府根据区科协“四服务”的工作职责,将架构企业与高校衔接桥梁、搭建高校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与技术转移平台的课题交给区科协,区科协通过学习周边先进地区的经验,探索性地尝试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转移机构。

年5月18日,由区科协牵头成立了“常州市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区科协下属事业单位武进区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增挂“常州市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牌子,将原本给予高校的万元产学研合作基金放在中心的平台上统一管理使用。结合武进区产业现状,分批次先后引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大学、西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9所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入驻中心,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和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科技信息、技术经济、科技咨询等综合服务,立足武进、面向全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武进转移落户。

(二)搭建平台、完善管理

通过努力,武进区科协探索搭建了一个政府出资、企业化运作、主管部门牵头考核的新平台,建立了一个区级机关部门、基层乡镇(街道)、开发区联合推动的新机制。

区科协与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签订协议,委托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负责运营管理,中心由南京理工大学委派专人担任常务副主任,区科协副主席兼任副主任,另聘请专兼职人员2~3名,各加盟高校确定1~2名联络员及分管领导共同开展中心各项事务。知名院校选派优秀人才到各镇、开发区、街道挂职担任科技党委副书记、科技副组长;组建15个区级行业商会,配备专职行业商会秘书长,编织泾渭分明的立体工作网络。

(三)建章立制、强化考核

区科协与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每三年签订一次合作协议,并在合作中不断总结调整,逐步完善规范管理,先后研究制定了多项制度与管理办法,如《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财务报销制度》《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运营管理层分工办法》《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运营管理办法》等。中心和各入驻院校每年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科协对中心进行绩效考核,中心对各入驻高校进行绩效考核。区级机关各相关部门联合对各镇、开发区、街道进行联合绩效考核,人才工作为单列考核项目,考核结果与干部年终奖金挂钩。

初步成效

经过各方几年的努力,中心在政府的有效指导和服务下,坚持协助企业做好创新投入、转型升级等工作,逐步形成了“资本+创新”的新苏南模式。

(一)产学研活动成果显著

中心成立以来,组织、参与各类产学研活动累计达场,国际、国内高端专题讲座14场,论坛16场;累计邀请、联络余人次专家走进武进,与近家企业展开对接;促成加盟高校与武进区企业签订各类产学研合同余项,合同金额余万元,到账金额超过2万元。

每年5月18日,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上,协调联络3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邀请近百名专家来武进开展活动,走进近百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工作,形成了浓厚的产学研合作氛围,创造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合作研发攻关

在中心牵线协调下,牵线校企联合申报各类项目、奖项24项:浙江大学董树荣团队与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获扶持资金0万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常州晶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扶持资金万元;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与江苏华旺科技联合,成功申报常州市成果转化培育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合力在新产品、新工艺等高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发与攻关,突破和提升了武进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了校企后续深层次合作。

(三)国际交流有效拓展

中心在区科协的帮助下,依托武进国家高新区省级“海智”基地和中以产业园省级“离岸双创示范基地”,积极参与各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技术成果转移为工作重心,开展了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介会、中俄科技对接洽谈会等活动,协同参会的企业机构代表与园区进行了深入对接交流,深化国际创新合作,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渠道。

中心成立以来,在区科协和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共同努力下,运营状况良好,得到了企业、入驻高校及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很好地调动了高校专家的积极性,推动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武进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结合,也完全实现了初期目标,充分发挥了万元产学研合作基金的价值。近年来,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多位领导来中心视察,对武进区科协及中心的工作给予充分认可。

经验启示

(一)小而精的产学研活动效果显著

中心一贯重视“点对点”精准对接,这种产学研对接活动没有大场面,但是耗费很多精力在每个环节的落实上,最后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对接前期,中心工作人员反复核实企业技术,到相关院校挑选、确定该领域的专家,约定专家和企业对接时间,为专家到访安排车辆等后勤保障。对接时,中心工作人员需要充当好主持人角色,为专家做适当介绍,协助双方建立信任,提醒双方明确下一步计划,形成会议纪要。一事一档,定期跟进。中心力求每一场产学研活动都有始有终,最后合作成功则总结经验,合作失败则分析原因。

(二)高校轻装上阵,专业互补

入驻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中心都签订共建协议,校方指定分管领导和联络员负责武进分中心事务,联络员具体负责业务联系。中心向高校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企业需求,联络员协调落实合适的专家。前期,中心承担专家往返差旅费和咨询费。相比于高校在各地建立的独立法人的研究院(或分中心)更具有可持续性,不会牵涉校方太多的精力,在保证渠道畅通的情况下提升了产学研项目的成功率,而且牵线成功的科研经费全部进入学校,中心只是一个公益性的政府媒介机构,不会向校企双方收取项目佣金。同时,武进中心是19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整合到一起的产学研联盟平台,入驻高校专业既覆盖了武进区的所有产业结构,高校间又起到互补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同一个项目也有更多的选择范围。

(三)不足和短板

一是中心产学研各方的动力和能力遭遇瓶颈,市场活力不足。

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纵向课题积极性高,承担横向课题、小散课题积极性下降。三是企业财力支持后继乏力,部分校企合作周期长、投入大,中小企业后继财力支撑乏力。四是专业型、综合型人才队伍不足。

对策建议

(一)整合供需资源,打造“科技超市”

将19所院校的科研资源整合成“科技超市”,使企业可以同时对接多所高校、自主选择所需科技“商品”,促使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深挖供需两端有效信息,着力提升成果转移效率和质量。加快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技术发掘机制,深入各个院系获得最新技术研发信息,一旦发现有前途的技术立即跟进,使技术得以被快速发现和转化。同时,要在全区各镇、开发区、重点园区建立技术转移服务辐射网络,挖掘和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并开发企业隐性技术需求。

(二)纵向横向联动,编织立体网络

建立政策体系和部门工作协同机制。科技局、科协、工信局、人社局、工商联、行业商会等相关从事产学研结合工作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搞好顶层设计,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实现各部门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三)培育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是一个复杂配套的系统工程,从技术的输出到承接,包括技术筛选、技术评价、技术完善、知识产权、商业策划、技术推广、供需对接、合作洽谈、完成签约、实施保障以及后续的市场开发、项目孵化、延伸服务等一系列复杂环节。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成立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建议区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培育和引进机制,进一步壮大专业型、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编辑李阳阳)

来源:中国科协改革工作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30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