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 年,正值国家粮食严重短缺,初中毕业的纽中一选择回乡务农,下定决心把毕生的精力放到水稻育种上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稻米的品质、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种成为纽中一一辈子奋斗的目标。 刚开始,因为不懂专业技术,纽中一就写信从江苏农学院要来了一套教材。7本厚厚的大学专业教材,对纽中一来说如同天书一样,他只能自行摸索,四处求教,在实践中边学边干,逐渐夯实了理论基础。 年10月31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对钮中一来说却意义深刻:这是他进入县农科所上班的第二天,他打起铺盖去了海南。南繁加代育种,可以一年“双季”,缩短育种周期。此后,钮中一正式开启“候鸟”生活,每年冬天,都“飞”向海南育种。 “一身露水湿透衣,烈日炎炎晒脱皮,长穿雨靴两脚泥……”白米饭好吃田难种,这第一难就是新品种的选育。为了提高育种的成功率,必须在中午水稻扬花高峰期,顶着高温烈日在田间作业。因此,下午一两点吃饭对钮中一来说是常事。而海南的收种季节,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炉,防护得再好,晒三天也要掉层皮。连续12个春节他都在海南度过,年甚至扛着病痛在异乡坚守。 年5月,从海南育种回来的钮中一右腿胯部检查出髋骨纤维瘤,当时医生建议钮老立即住院手术,然而,恰逢育种最繁忙的时机,一旦错过,可能意味着一年工作白做,钮中一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忍痛2个月,等到播种结束后,他才入院接受手术治疗。万幸的是,钮中一并未患绝症。养病期间,他心里依旧惦记田中的水稻,拄着拐杖,硬是要下田。最终,单位安排了一辆车,带着钮中一慢慢地田间行走,看完水稻生产,他才放心地回去养病。 谈起这段艰苦的“南繁岁月”,钮中一从来没觉得辛苦。 十年磨一剑,凭着一股子韧劲,培育的“武运粳3号”和“武运粳7号”闻名全省,在90年代种植面积超过了万亩,成为江苏水稻里程碑式的品种。 近50年来,钮中一先后承担主持国家、省级课题10余项,率领团队先后育成了武运粳7号、武运粳8号、武运粳21号等近30个常规稻优良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其中,“武运粳23号”成为苏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武粳15,武运粳24号、27号”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为苏中地区主推品种;“武运粳23号、24号、27号”成为“江苏好品种”、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南方粳稻区受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的难题,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时代变迁,钮中一的育种观也与时俱进,不断向着“好吃、好种、好产量”的目标继续前进,有力地推动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纽中一总是说:“作为一名水稻育种工作者,我的初心就是培育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种,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为满足市场需求、为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现在,武进水稻育种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逐渐完成了新老交替,组建了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近两年审定的品种呈爆发式增长:年审定了10个品种,年预计有12个品种通过审定。 如今,76岁的钮中一虽已退休,但他始终放不下那一方试验田。返聘后他有两个心愿:一是完成新项目,让武进的水稻品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培养一支优秀的团队,助力水稻育种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对现在的年轻育种专家说:“只要我们有明确的育种目标,为农业、农民服务;只要他们认真、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地钻研下去,武进水稻育种前途光明。” 纽中一近50年的育种事业,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概括:“我原是农民,服务农民,更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我一辈子就围绕着为农服务农村振兴这个主题!” 组稿:武进区政协 整理:徐梦超 校对:郭婷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