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81.html

前言

宋代出土漆器多为花瓣造型,花瓣形漆器在宋代宫廷和民间都广受喜爱,可谓是雅俗共赏。这里“雅”指的是贵族、士大夫等精英阶层,“俗”指的是平民百姓阶级。

宋代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士人阶层成为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和文化审美的精神领袖。宋代科举制度打破了唐代科举的门第限制,使科举取士大门向整个社会开放。

“士”和“民”的等级分界也不像以前那样严格清晰了。“士”与“民”通过科举制度上下流通,在这种上下阶层的交流之中,世俗的审美传入上层社会,并取得了一定的认同。

在这种阶层的更替交流中,出现了一批不仅具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同时又对市民文化有所了解的士人,他们的审美观多是尚雅而不避俗、平淡闲雅,或是化俗为雅、以俗为雅。

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下,这些士人的审美主张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同时一些士大夫可能直接参与到工艺美术的设计上,将他们雅俗并举的审美观注入工艺美术之中,使宋代工艺美术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格面貌。

一、漆器的造型源流

宋代花瓣形漆器的造型受到唐代金银器的影响,再往上可追溯至中亚的栗特金银器和萨珊金银器。栗特与萨珊的金银器器体多分瓣呈花瓣形,分曲的造型与出脊的设计可以使金银器更不易变形。

在唐代以前,中国传统器物中并花瓣形的造型,唐代输入了大量中亚栗特和萨珊银器,并开始出现大量花瓣形的金银器。

材质的低贱仿制高贵是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规律,金银器材质的高贵,特别是造型,成为陶瓷器的模仿对象。唐代金银器的造型对宋代漆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较为明显的有多曲长杯、多曲碗、花形盘、花瓣形盒、花瓣形茶托。

宋代漆器对唐代花形金银盘造型模仿明显的有菱花形盘和葵花形盘。菱花形盘平面呈菱花形,花瓣为尖状。宋代漆盘中虽无菱花造型,但江苏武进出土的戗金花绘人物奁正是菱花形。

葵花形盘俯视呈葵花形,花瓣为漫圆弧状,按细部区分为四式,其中的IV式平面为四或五个葵花瓣,盘体较深,有的带圈足,盘沿有的极窄,有的消失。

二、漆器的造型演变

宋代花瓣形漆器的造型源流可以追溯至中亚的栗特金银器和萨珊金银器,在仿制的过程中,其造型整体呈现出从“立体”到“平面”、从“写实”到“意象”的趋势,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审美风尚是密不可分的。

宋代开国之初,面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的状况,为了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宋太祖、宋太宗不好繁侈,不尚奇玩,崇尚节俭。

因此漆器成为了金银器的替代品之一。宋代圈叠胎工艺的成熟是花瓣形漆器得以出现的先决条件。

到了北宋中期,士大夫文人们平淡、适用、理性、典雅的审美观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

文学和艺术上崇尚的审美也慢慢作用到工艺美术上,使得工艺美术的风格渐去五代之“浮华”而转向“清隽”,呈现出庄重、典雅、平淡、实用的面貌特征。

宋代花瓣形漆器的造型变得更为简洁,并在北宋末期形成新的形制,如北宋江苏淮安杨庙镇六瓣黑漆碗,相较于北宋早期,花瓣的弧度减小,花口外侈,外折成沿,分瓣处内凹,器身上无明显起伏仅有短棱。

南宋中后期,社会处于偏安一隅的畸形繁荣之中,在社会奢靡之风影响之下。这个时期出土了一些高档品,如江苏武进戗金花卉人物三撞式奁,造型呈六瓣菱花形,菱花花瓣呈尖状,线条精细流畅,凹凸起伏明显。

三、宋代花瓣形漆器的创制与分工

1、宋代花瓣形漆器的制作工艺

宋代花瓣形漆器采用了“圈叠胎”工艺。圈叠胎是在薄木棬胎和唐五代圈叠胎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木片制成圆底,再用薄木片切成中间稍厚,边缘较薄的细片条,并且根据部位的不同,木条的厚薄也有所不同。

将其一圈圈累叠在底板上,胶粘成形,再进行修胎、刮灰、裱布、髹漆等工序。圈叠胎适用于制作外形起伏多变的器形。从南宋温州百里坊出土的残缺的花瓣式朱漆碟中便可以清楚看到“圈叠胎”旋转盘结的窄木条。

“圈叠胎”因适合表现曲线,相对稳定轻盈,在花瓣形、圆形漆器中应用广泛。这种做法的优点不仅仅是容易弯曲定型,而且可以将木圈的借口错开,分散了木条的张力,大大提高了稳定性。

在制漆工艺上,主要有两点进步,其一是透明漆和推光漆的精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唐代的漆工艺已经能调制出有温润、略有透明度的透明漆。

到了北宋,“透明漆”的炼制技术达到了顶峰,并且能将其调制成结膜硬度纯度适中的推光漆。北宋时有用油烟、煤等黑料入漆熬制,增加其黑度。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用油烟、铁粉、泥矾(硫酸亚铁)等兑制黑推光漆,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流平性好,结膜坚固,适合打磨抛光的黑漆。

在稀释剂的使用上,宋代已广泛使用桐油。桐油颜色偏淡,适合调配色漆,同时可提高漆的干燥性能、光泽度、耐久性、耐水性和着色度。

在推光工艺上,松香等物质运用到其中,使漆层在抛光后具有前世未有的质感,给人一种“湿润感”和“柔和感”。制漆工艺与推光工艺上的进步使宋代素髹漆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泽度与深邃感,这种质感符合宋代文人平淡、典雅的审美取向,从而促使大量素髹漆器的出现。

在宋代漆器圈叠胎工艺、制漆工艺和推光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宋代漆器的装饰工艺有:素髹、雕漆、戗金、描金、螺钿、犀皮等。而目前已出土或留存的花瓣形漆器的髹饰品类仅有素髹、雕漆和戗金。

素髹是宋代漆器中出土、留存最多的品类,也是宋代漆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髹饰技法。“素”有素朴无纹之意,素髹漆器又称“无纹漆器”。

素髹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器物的造型美,在宋代漆器中广泛运用。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很多器物至今漆层与胎体的结合紧密,还保持着原有的光泽。

雕漆始于晋代,流行于宋元,盛于明清。宋代雕漆实物有剔红、剔黑、剔犀三种。剔红、剔黑的制作方法是将红漆、黑漆反复涂漆于胎体上,层数多达数十层甚至上百层,至相应的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出花纹图案。

2、产业分工与协作

从唐代到宋代,随着城镇的发展和手工业需求的增加,脱离农业的人口日益增多,专业化的手工业便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分工。

据《繁盛录》记载,南宋临安有四百十四行。这不一定准确,但显示出“行”的数量之多,说明出时的手工业和商业分工已经相当细致了。漆器行业的分工主要表现为三类。

植漆业。在宋代文献中已经出现了“楮漆户”这样专门从事漆树种植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种植漆树,为漆器作坊提供原材料。类似的还有“茶户”、“桑蚕户”等等。

除此之外,同时经营农业和手工业,或同时经营多种手工业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惟蚕桑是务,更蒸茶割漆,以要商贾懋迁之利”《淳熙严州图经》中就是描述了经营多种手工业的情况。

以“作”、“坊”为代表的漆器作坊。这些漆器作坊已经完全与植漆业脱离关系,其制作原料来自于市场。城市的作坊是这类的代表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漆器,这里“地不宜桑而织纤工,不宜漆而器用备”,就是通过市场购买原材料,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至海外。

既从事植漆业又从事漆器生产的漆作。这种类型应该比较少,但参考丝织业,不排除有这种类型的可能性。

在以上三个种类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一系列其他手工行业,比如说制做胎体的木作、制作色料的作坊、桐油作等等。

官营手工业由国家经营,产品供给皇室,集能工巧匠,使用上等材料,制作不计成本,产品精致美观,对民营手工业影响很大。宋代官营手工业机构分工精细,名目繁多。

京城的官营手工业机构和作坊主要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其中直接或间接与漆器制作相关的有文思院、后苑造作所和东西作坊,各州的官府军工作坊也设有漆作、桐油作等。

私营一般经营主体为手工业者,产品大部分面向百姓,也有少数精品供奉给皇室。宋代民营手工业规模宏大,商品化程度很高,与宋代经济关系密切。

民间漆器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而且还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宋代,城乡商品经济繁荣,形成了庞大的国际市场和完善的流通网络,这一切与宋代民营手工业相互促进发展。

总结

宋代花瓣形漆器源于技术上的工艺创新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它的发展历程对当今的漆器产业具有启示意义。

在制漆工艺上,能够制作出干燥性、流平性、硬度、颜色更好的漆。在胎体上,可以研究出适合漆附着的新材料,并且加入机器补充手工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现在就有使用D打印技术完成胎体制作的例子,但打印材料成本较高,不适合量产。未来可以开发出更加优廉的材料,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和生产周期。

在推光技术上,也制作出比以往更专业、更高目数的打磨材料和工具,推光后的漆面光泽感极强,犹如镜面一般。

有了技术上的进步,设计者的思维也必须与时俱进。设计者需要在继承源于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重新思考和定位当代社会审美,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改变原有陈旧的造型与图案样式,创造出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于一身的新产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5860.html
------分隔线----------------------------